「明明陽光燦爛,為什麼我卻煩躁不安?」看看「高溫心理學」
- Gladys
- 6月4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最近的天氣的確是悶熱得可怕
好熱呀,感覺不在冷氣地方就會焦躁不安,甚至美食當前也有點提不起勁來。最好笑是有一位朋友跟她的女朋友在加拿大來香港,他們都說如果在香港認識彼此大概不會在一起,因為想像不了這種天氣還要天天膩在一起。
夏季常被認為是充滿活力的季節,但對許多人來說,高溫、潮濕和過長的日照反而會觸發焦慮、易怒,甚至情緒低落。事實上,氣候對心理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像的更直接。

高溫、濕度、日照 — — 夏季情緒的「隱形壓力源」
(1)高溫讓大腦「當機」?
研究顯示,當環境溫度超過 26°C,大腦的認知功能會開始下降,專注力與決策能力減弱(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8)。這是因為身體需要分配更多能量來調節體溫,導致大腦資源被剝奪,進而引發 煩躁感與衝動行為。
(2)濕度加重心理負擔
高濕度會阻礙汗液蒸發,使體感溫度更高,同時影響 GABA(一種 calming 神經傳導物質) 的平衡,讓人更易感到緊繃(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20)。
(3)日照過長的「夏季憂鬱」(Summer SAD)
之前跟大家分享過冬季憂鬱(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但約 10% 的人反而在夏季出現情緒問題,稱為 「反向季節性情感障礙」(Reverse SAD)。過長的日照會干擾褪黑激素分泌,導致 失眠、食慾不振、易怒(Mayo Clinic, 2021)。
這令我想起去馬來西亞旅行時,中午有幾個小時很多餐廳、商店都不營業,因為實在大曬太熱,到下午來重新開門。(我也曬到為中暑,立馬躲回酒店去)

夏季憂鬱 vs. 冬季憂鬱:關鍵差異

冬天戀愛,夏天分手?
當寒風呼嘯,熱湯和火鍋成為冬日標配時,你是否發現自己的心也渴望著一份溫暖?英國《獨立報》曾報道過一個有趣的心理現象 — — 「季節性戀愛症」(Seasonal Dating Disorder)。
雖然這不是醫學認證的疾病,但心理學家發現,隨著氣溫下降和年末節日(聖誕節、跨年)的臨近,許多人會不自覺地渴望親密關係,彷彿戀愛成了另一種「取暖方式」。
然而,當春天來臨、夏日狂歡季開啓,這些人又突然懷念單身的自由,導致戀情往往撐不過一年。

(1)高溫 → 情緒易燃,衝突升溫
炎夏的酷熱不只讓人汗流浹背,更悄悄點燃關係中的火藥味。研究顯示,當氣溫突破30°C時,我們的大腦就像過熱的手機 — — 前額葉皮質(負責理性思考的區域)功能開始當機,而杏仁核(情緒中樞)卻異常活躍(Anderson & DeLisi, 2011)。
這解釋了為何連「牙膏該從中間還是尾端擠」這種小事,在夏日午後都可能演變成核爆級爭吵。
(2)假期期待落差 → 親密感反噬
Instagram上那些碧海藍天的情侶放閃照,悄悄為現實關係埋下地雷。當「完美暑期旅行」的幻想遇上機票超賣、旅費超支、或「你想爬山他只想躺沙灘」的價值觀碰撞,心理學中的「失望效應」便開始發酵 — — 我們對夏季浪漫的期待越高,現實帶來的煩躁感就越強烈。
(3)日照過長 → 睡眠剝奪與情緒不穩
夏季凌晨五點就亮起的天空,偷走了我們寶貴的褪黑激素。當睡眠質量像融化的冰淇淋般不斷下滑,大腦情緒調節能力也會跟著崩解(UC Berkeley, 2015)。
這時伴侶的鼾聲不再可愛,而像施工鑽孔聲般令人抓狂 — — 許多「我們需要談談」的衝動宣言,其實只是睡眠債累積的副作用。

3 個「科學降躁法」緩解夏季焦慮
夏季的高溫和潮濕容易讓人感到煩躁不安,但透過科學的方法,我們可以有效降低這種「熱壓力」對情緒的影響。以下三個策略,都是基於實證研究,幫助你在炎熱季節保持身心平衡。
策略 1:冷敷降溫法(Cooling Therapy)
將冰袋或濕毛巾敷在後頸、手腕等脈搏跳動明顯的部位約5分鐘,可以快速降低核心體溫。這樣的降溫過程會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讓身體從「緊張警戒」狀態切換到放鬆模式,
從而緩解焦躁與衝動行為(Applied Ergonomics, 2019)。無論是在辦公室還是家中,這種簡單易行的方法都能帶來立竿見影的舒緩效果。
策略 2:調整「夏日作息」
夏季中午至下午的高溫時段(約10:00–16:00)盡量避免外出,選擇在清晨或傍晚較涼爽的時間活動,不僅保護身體,也減少情緒波動。
午間小睡20分鐘能有效幫助大腦休息,重置對熱環境的耐受力,提升下午的精神與情緒穩定度。
策略 3:輕量「流汗運動」
適度的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與心理健康,但夏天避免高強度運動,以免加重身體負擔。
游泳或陰涼處的瑜伽是理想選擇,既能流汗又不過度消耗體力。運動後,記得補充含電解質的飲料(如椰子水),預防因脫水引起的情緒波動。

接納季節的情緒波動
氣候對我們的心理狀態影響深遠,這是一種完全自然且普遍的現象。夏季的高溫和長時間日照,會影響神經系統的平衡,讓許多人感到焦躁、煩躁甚至情緒低落。
面對這些不適感,我們往往容易自責,覺得自己「為什麼別人都能享受陽光,我卻老是心情不好?」然而,這種情緒反應並非你的錯,也不代表你有什麼心理問題,而是身體和環境交互作用下的正常反應。
接受並理解這些季節性的情緒變化,反而是自我關愛的重要一步。它提醒我們在生活節奏和習慣上做出調整,給自己更多包容和耐心,而不是逼自己硬撐。你可以試著將上述的降躁策略融入日常,觀察哪種方法最能幫助你恢復平靜與專注。

別忘了,情緒的起伏是人類經驗的一部分
適度的波動反映了我們對環境的感知與調適能力。當你能夠接納這些波動,學會與自己的情緒和平共處,就會發現即使在炎熱難耐的夏日,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舒適節奏和心靈寧靜。
最重要的是,當情緒低落或焦躁感強烈時,不要獨自承受,可以尋求朋友、家人或專業人士的支持。身心健康是持續經營的過程,願你在這個夏季,不僅學會調節外在的溫度,更能善待內心的熱度,讓生活更有溫度,也更有韌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