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是睡不好?從《Why We Sleep》談起,重新認識睡眠與心理的關係
- Gladys
- 5月22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睡眠不是一種「浪費時間」
你有沒有試過這樣的晚上:躺在床上,關了燈,卻怎樣也睡不著?腦海裡像是有一列深夜列車,不停駛過各種思緒,直到清晨才迷迷糊糊睡著。你起床,昏昏沉沉,喝了三杯咖啡仍無法提神,然後告訴自己:「我大概只是最近太忙了。」
但真的是「太忙」嗎?還是我們根本不了解睡眠的意義?大家都知道我很喜歡看健身博主 Shuaisoseriou的影片,他多次提到睡眠研究專家Matthew Walker的著作《為什麼要睡覺?Why We Sleep》這本書。
一本讓人重新思考生活節奏的科學書
在正式進入失眠的心理機制之前,讓我們快速認識一下這本被譽為「改變全球對睡眠觀念」的書:《Why We Sleep》。
作者 Matthew Walker 是英國神經科學家、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心理學與神經學教授。他在書中彙整了二十年來對睡眠的研究,並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讓大眾了解睡眠如何影響我們的記憶力、免疫系統、創造力、情緒穩定、甚至是基因表達。
書中最震撼的一句話是:
“The shorter your sleep, the shorter your life.” — — 你睡得越少,活得越短。
這並不是聳動的標題,而是來自大量流行病學與臨床研究的真實統計。Walker 並非要嚇唬讀者,而是希望我們用全新的眼光,看待這個被長期忽略的生命本能。
他提到,現代社會對「效率」的過度崇拜,使我們視睡眠為一種浪費。然而,睡眠其實是一種智慧的休息,讓大腦整理資訊、身體進行修復,是高效與創造力的真正來源。
Matthew Walker 在書中寫道:
“Sleep is the single most effective thing we can do to reset our brain and body health each day.”
他指出,睡眠不是生活中可有可無的奢侈品,而是維繫我們身體、情緒與認知功能的核心基石。長期睡眠不足,會大幅削弱記憶力、免疫力、情緒穩定性,甚至提高罹患阿茲海默症、癌
症、心臟病的風險。

睡眠與心理健康:一場互相影響的雙人舞
根據臨床心理學研究,睡眠與心理健康之間存在高度的雙向關係。焦慮會讓你難以入睡,而睡眠不足又會加重焦慮。這不是單方面的因果,而是一場雙人舞 — — 彼此糾纏,互為因果。
哈佛醫學院的一項研究顯示,有失眠困擾的人患上焦慮症與憂鬱症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兩到三倍。睡眠不足會讓大腦中的「情緒控制中心」杏仁核(amygdala)活動異常,加劇我們對負面刺激的反應。同時,前額葉皮質的「理性剎車系統」活動減弱,導致我們更難管理情緒,產生過度擔憂與災難性思考。
反過來說,焦慮與壓力也會影響睡眠品質。當我們處於「戰或逃」的交感神經亢奮狀態時,體內充滿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身體自然無法進入放鬆的睡眠狀態。即使我們「強迫自己上床」,腦袋也無法靜下來。

睡眠壓力 vs. 覺醒驅力
心理學家將我們的睡眠機制分為兩股力量:
1. 睡眠壓力(Sleep Pressure):這是一種由腺苷(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累積造成的「困倦感」,隨著清醒時間增加而上升。
2. 覺醒驅力(Circadian Alerting Signal):這是由我們的生理時鐘控制的清醒訊號,大約每24小時一輪。
在理想狀況下,這兩者會在夜晚交叉:覺醒驅力下降、睡眠壓力上升,你自然會感到睏。但若你在晚間仍暴露於強光、處於高壓情境,這個節奏就會被打亂。

睡不好,正在偷走我們的人生
你不是沒有自律,而是對抗了生理本能。
很多人把「熬夜」當成努力或自由的象徵:晚上讀書、追劇、滑手機,凌晨才願意入睡。但根據《Why We Sleep》,這其實是與大腦天性為敵。
Walker 認為,每少睡一小時,我們的情緒智商、判斷力與創造力都會下降。睡眠不足對身體與心理的傷害,包括但不限於:
• 記憶力與學習能力下降:睡眠期間,大腦會將短期記憶轉為長期記憶,像是在「整理資料夾」。你沒睡好,就像資料亂塞沒分類,隔天怎樣都找不回來。
• 情緒易怒、難以專注:根據一項睡眠剝奪實驗,連續兩晚睡不到五小時的人,情緒波動與衝動控制能力大幅下降。
• 增加自我懷疑與負面思維:心理治療中常見的「自動負面思維(Automatic Negative Thoughts)」,與睡眠剝奪後的神經活動增加密切相關。
換句話說,長期睡不好不僅讓你變得更焦慮、更容易暴躁,還可能讓你懷疑自己的人生決策,陷入低落的情緒迴圈。
現在,我們就來談談:為什麼你愈想睡,卻愈睡不著?

睡不著,真的睡不著
這是一個許多人都有過的經驗:
「明天有重要會議,一定要早點睡!」 「再不睡明天會死掉,拜託快點入睡……」 結果,躺在床上的你,心跳加快,腦袋停不下來。原本只是希望休息,卻變成了與身體的拉鋸戰。
✅ 原因一:「我要睡覺」=「我要表現好」
心理學上,這其實是一種叫做 「表現焦慮(Performance Anxiety)」 的現象。
當我們試圖「控制」睡眠,就像試圖控制打嗝或戀愛,反而會適得其反。睡眠是一種自動行為,依賴的是副交感神經的啟動與大腦自然節律。一旦你用「強迫」的方式要求它發生,就會觸發壓力反應。
這種反效果在《Why We Sleep》中也有提及。Walker 指出,焦慮情緒會活化大腦中的杏仁核(Amygdala)與交感神經系統,使得身體進入「準備戰鬥或逃跑」的狀態,心跳加速、肌肉緊繃、體溫升高,這些都是與入睡完全相反的反應。
簡單來說,你愈告訴自己「我要馬上入睡」,大腦就會愈進入「警戒模式」,反而更難達成目標。
✅ 原因二:我們過度關注「結果」,而不是「過程」
克萊蒙研究大學(CGU)傑出的心理學和管理學教授,匈牙利裔美國心理學家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提出「心流理論(Flow)」時,提到一種理想狀態:人們在沉浸於某個活動時,會完全忘記時間與結果,只專注於當下的行動。
這個概念套用到睡眠也是一樣:你不能「追求睡著」,你只能創造「讓自己願意入睡」的狀態。
可惜的是,我們常常把焦點放在「我一定要睡著」、「我一定要睡滿七小時」,忽略了自己此刻是否真正放鬆、是否感受到安全與寧靜。這種對結果的焦慮反而打斷了自然入睡的過程。
Walker 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很多失眠患者其實在「不小心睡著」時睡得很好,例如在沙發上看書時、搭車途中,這些時候因為沒刻意入睡,反而更容易鬆懈下來,讓睡眠自然發生。
✅ 原因三:大腦「錯誤連結」了床與焦慮
這是睡眠心理學中的一個關鍵概念,稱為 「刺激控制理論(Stimulus Control Theory)」。
長期失眠的人,往往在床上經歷過無數次「躺著焦慮、輾轉反側」的經驗。時間久了,大腦會將「床鋪」這個環境,從「放鬆與睡覺」的線索,變成「我一定會睡不著」的暗示。
結果是:每次一躺下,你的身體就進入警覺狀態,產生條件反射的焦慮。
Walker 建議,如果你躺下超過 20 分鐘仍無法入睡,**就應該起床,換一個房間或位置,做一些放鬆的事,直到有睡意再回去床上。**這能逐步幫助大腦重建「床 = 睡覺」的正向連結。
✅ 原因四:你讓大腦以為現在是白天
現代生活最大的干擾者,就是 手機與藍光。
Walker 強調:藍光會抑制大腦製造褪黑激素(melatonin),這種「睡眠荷爾蒙」原本會在夜晚自然分泌,幫助我們感到睏倦。但手機、電腦、LED 燈光會騙過大腦,讓它以為「天還亮著」,導致褪黑激素延遲分泌,整個生理時鐘後移。
這就像是你告訴身體:「晚點再說,還沒到晚上。」結果你明明想早點睡,但大腦還在清晨狀態。

讓大腦「自動」想睡的6個方法
如果你想改善睡眠品質,請記住:你無法強迫自己入睡,但可以創造讓大腦願意入睡的條件。
以下是根據《Why We Sleep》與心理學研究整理的6個有效策略:
1. 固定作息時間表
每天同一時間上床與起床,包括週末。這樣有助於你的生理時鐘穩定運作,提升睡眠驅力。
2. 睡前90分鐘關閉螢幕
藍光會延遲褪黑激素分泌。建議睡前使用黃色夜燈、電子書(非背光式)或紙本書替代。
3. 睡前建立「放鬆儀式」
例如:泡熱水澡、聽輕音樂、做深呼吸。這能幫助交感神經轉換為副交感神經主導,進入放鬆狀態。
4. 白天多曬太陽,晚上保持黑暗
日間的自然光可強化你的生理時鐘;夜晚則盡量讓臥室保持暗與靜。
5. 不要在床上滑手機、工作或吃東西
建立「床=睡覺」的心理連結,讓大腦一躺下就知道「該睡了」。
6. 如果20分鐘內還是睡不著,就起身做些放鬆的事
不要強迫自己躺著焦慮。離開臥室、閱讀幾頁書、冥想5分鐘,再回去躺床。
我們愈想入睡,愈睡不著,是因為睡眠不是靠「努力」來達成的事。它是靠節奏、放鬆、以及大腦對環境的感知來引導的。
就像一場溫柔的對話,睡眠只會在你準備好、環境適合、情緒平靜時出現。
所以,與其強迫自己「現在就睡著」,不如試著對自己說:
「我願意放下今天的緊張,就算還沒睡,也沒關係。」 「我讓身體慢慢安靜下來,讓大腦知道,它可以休息了。」
入睡,不是任務,而是一份允許。

善待自己的夜晚,就是重建白天的力量
睡眠不是懶惰的代名詞,也不是時間管理中的犧牲品。它是你情緒的重開機、身體的維修站,也是記憶與創造力的來源。
當你學會尊重睡眠,你會發現白天的你,變得更有精神、更穩定,也更願意相信自己。
別再與身體作對,從今晚起,讓自己慢下來、靜下來、睡下去。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類似的心理學工具與自我調整方法,歡迎留言、訂閱,讓我們一起練習如何睡得更好。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