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為何我們會發夢?Why We Dream?

  • 作家相片: Gladys
    Gladys
  • 5月25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夢

這個星期忽發奇想很想與大家討論一下關於睡眠這個話題,不知大家感不感興趣,反正我是覺得很值得研究一下。一連三篇由睡意到睡眠階段再到夢境,希望大家對睡覺有多點認識吧。


ree

甚麼是夢?

夢是大腦在睡眠中講述的故事,就在上一之講述過的睡眠(REM)的快速睡眠階段非自願地發生的剪輯,圖像,感覺和記憶的集合。做夢主要發生在快速動眼睡眠期間,那是發生在睡眠後期的一種淺睡狀態,其特色為快速的眼球水平運動、橋腦的刺激、呼吸與心跳速度加快、以及暫時性的肢體麻痺。夢也有可能發生在其他睡眠階段中,不過這時的夢並不真切也難以記憶。


人們通常每晚會有多個夢,隨著睡眠的臨近,夢會變得更長。假設每個人都在做夢,但是一小部分人報告說他們從未記得經歷過夢。夢通常涉及喚醒生命的元素(知名人士或熟悉的地點),但通常會產生夢幻般的感覺。


夢境常常很有趣,可以使人們表現出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實現的某些場景,但它們並不總是積極的,同時也有消極的夢境,被稱為「噩夢」(Nightmare)。在「噩夢」中會產生恐怖、焦慮或不安的感覺、絕望,並可能導致心理困擾或失眠等睡眠問題。


就像之前說的,夢仍然是現有科學尚未完全解各到的重大問題之一。研究人員提供了許多理論,包括記憶鞏固或情緒調節,但可驗證的理論仍然難以捉摸。然而,自古至今,人類不們去挖掘夢,以尋求內在生活的線索,創造性的見解甚至預兆未來等等,可見夢的重要性。


ree

夢的研究

自有記載的歷史開始以來,夢就使人們著迷。在古埃及,夢被認為具有特殊見識,因此許多夢被記錄在紙莎草紙上。實際上,埃及人認為,獲得神聖啟示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通過做夢,有些人甚至睡在成聖的「夢之床」上,以從眾神那裡獲得智慧。


在19世紀和20世紀,學者們在很大程度上放棄了這些超自然的觀念。相反,諸如上篇文章所提及的心理學之父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和卡爾·榮格(Carl Jung)等著名人物得出的結論是,夢為人們的內心運作提供了見識。


弗洛伊德在他的《夢的解釋》一書中詳細介紹了一個複雜的夢分析系統。從根本上說,他的理論指出,儘管我們的意識頭腦沉睡,但我們的潛意識卻產生了可以使我們對最深的自我有特殊洞察力的圖像。


ree

一些現代神經科學家得出的結論,他們相信夢只是更基本的神經系統過程的副作用。儘管人們通常認為睡眠中大腦會關閉,但研究人員發現睡眠是神經活動活躍的時期。我們睡眠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讓大腦鞏固和組織我們的記憶。就像電子產品必須定期update系統和清除緩存一樣,我們的大腦必須不斷鞏固我們存儲的內存。


您可以將其視為一種神經系統的大掃除,從前一天清除不必要的體驗,並更安全地存儲重要的體驗。例如,研究表明,人們入睡後對最近學習的任務的記憶力得到改善,並且如果睡眠中斷,他們的記憶力也會受到損害。這就是為什麼父母和老師經常敦促孩子們在參加考試前睡個好覺。


雖然在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時代,人們對夢的含義有各種不同的看法,但是對於夢的解釋,至今為止都沒有一套完全的理論學說,許多研究也是停留在假說的階段,需要繼續的研究去證實。對睡眠或是夢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多止看一下近代的研究,或是多留意一下自己的夢境內容與現實會不會有甚麼關連~


下星期主要想討論一下在心理學的角度如何進行時間管理和提升動力去達成目標。有興趣的朋友記得讚好與訂閱我們!謝謝。


ree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