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整理術都不及你開始思考|森博嗣《人生超整理術》
- Gladys
- 5月26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5月28日
-要解決問題,先整理問題
前段時間在收拾家中雜物時,看到曾經風摩一時的書-《斷拾離》。我相信就算你沒看過這本書,也會知道我在說什麼。我們身處一個提倡極簡、效率與整齊的時代。書架上流行的書名總是「斷捨離」「一日丟三物」「整理力改變人生」……彷彿只要東西變少、桌面乾淨,人生就能迎刃而解。
但當我們真的照著做了,心中那份不安與混亂,卻似乎沒有如期歸零。這時候,森博嗣的這本書出現了,一本讓我忍不住反問自己的書。

認識作者
森博嗣不是一般的作家。他是日本理工科背景出身的推理小說家,原為名古屋大學工學院副教授。一天寫作、一天研究,持續數年,寫出《S&M 系列》《V 系列》等超人氣作品。以推理小說《全部成為F》榮獲第一屆梅菲斯特獎,從此進入文壇,之後陸續發表各類型作品三百多本,累銷量達千萬冊,成為廣受讀者喜愛的知名作家。
他的作品總結構縝密、文字冷靜,卻總埋藏一顆不願被馴化的叛逆靈魂。這次他寫的不只是「書桌」,更是對整個「整理至上主義社會」的一記溫柔反擊。

「這麼亂,怎麼工作?」
在 Instagram 和 Pinterest 上,我總是忍不住點進那些「超療癒書桌」「極簡生活 Vlog」,看著他們純白桌面、筆直線條、完美收納,我也心癢癢地買了收納盒、貼紙和標籤機,妄想能讓生活從雜亂走向秩序。
但現實是,收納盒越買越多,想寫作的心情卻越來越少。
我曾一度覺得是自己太沒紀律,直到我看見森博嗣那張書桌照片 — — 堆滿零件、筆記本、電腦、模型工具,彷彿一場知識與興趣的暴動。他卻說:「這樣很好,我知道所有東西在哪裡,這就是我的秩序。」

你有沒有被「整理焦慮」綁架過?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
看著亂七八糟的桌子,一點創作的欲望都沒有;
明明只是找不到一樣東西,卻罵自己「怎麼那麼沒用」;
被收納法影片洗腦,拼命買更多「幫你整理」的東西;
以為只要房間變乾淨,人生就會好轉。
這些我全中。而森博嗣對這些現象的態度是:「比起『你擁有什麼』,我更在乎的是『你怎麼想』。」
他說,現代人太容易陷入「整理等於一種道德」的迷思,彷彿雜亂就是不成熟、不專業、不值得信任。但他用自己凌亂而高效的生活,證明了雜亂本身無罪。我們需要的不是照單全收別人的標準,而是找到自己能長期運作、感到舒服的節奏與結構。
他甚至指出,社會提倡的整潔與極簡,某程度上是一種「控制欲」,是對不確定性感到焦慮時的補償性行為。也就是說,越想把人生整理得井井有條,越可能是內在的不安作祟。

森式整理術,不是丟東西,而是認識自己
森式整理術質疑擁有的必要性。但不同於斷捨離教你「斷絕/捨棄/離開」,森博嗣不是要你變成空無一物的修行者。他只是要你誠實面對自己的選擇。
你是因為喜歡才留下來的?還是因為「感覺應該要」才不敢丟?
整個過程不是關於物品的去留,而是關於價值觀的澄清。正如他說的「當你問自己:『我為什麼擁有這個?』時,其實你是在問:『我是怎樣看待自己的?』」
這樣的思考方式,不只適用於書桌、衣櫃、收藏品,也適用於你的人際關係、社群使用、工作選擇 — — 你做的事,是你想做的,還是你以為別人期待你做的?

不整理,反而讓我想創作
這本書最讓我動容的地方,在於它提醒我:亂不是錯,而是一種風格。
回頭看我那張有點亂的書桌,有筆記、有耳機、有貼著標籤的靈感便條紙,有些半讀的書堆在一起……過去我總覺得它「太亂」,但現在我發現 — — 它其實很「我」。
我記得我在哪個角落放了哪段靈感、哪個本子裡畫了草圖;我需要的,不是一張別人看了會說「好整齊」的桌子,而是一個讓我能自由沉思、試錯、發呆、創作的場域。
也就是說,我不再用「是否整齊」評價自己的狀態,而是用「是否能自由地創作」。

給總是被整理迷思困住的你
如果你也曾:
把「整理好」當作前提,才敢開始行動;
把「別人會怎麼看我」當成選擇依據;
把「斷捨離」當成自我價值的代名詞;
那麼這本書會像一面鏡子,照見你過去沒發現的慣性與焦慮。但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反擊整潔派的書,它甚至沒有教你怎麼「整理」,而是更根本地問你:
你為什麼需要整理?你相信怎樣的秩序?你在什麼樣的環境裡最能感受到「自己」?
這些問題,值得每個在創作路上、自我認同路上掙扎的人,慢慢去找自己的答案。

整理的終點,是自由
森博嗣的這本書,不是寫給完美主義者看的指南手冊,也不是反極簡的戰鬥宣言。它更像一本哲學散文集,慢慢地問你:「你到底想怎麼過生活?」
亂不是錯,整齊也不是對。有些人需要空白來思考,有些人需要混亂來激發靈感。真正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你是否知道:你這樣選擇,是為了讓自己自由,而不是取悅別人。
這本書陪我重寫了對「整理」的定義,也讓我第一次認真看見:那個有點亂、有點執著,但想法很多的自己,其實也挺可愛的。
如果你喜歡這篇書評,也歡迎留言分享你自己與「整理」的關係,或追蹤我一起討論創作與思維的自由!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