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人生開掛萬能公式:「B=MAP」--幾乎做什麼都能成功

  • 作家相片: Gladys
    Gladys
  • 9月10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9月11日

當我們談「自律」或「改變」,直覺會把焦點放在「意志力」。BJ.福格(BJ Fogg)在《設計你的小習慣》提醒我們:不是你不夠自律,而是系統沒被好好設計


這本書把「行為」當成可以被設計的介面,提供一套極簡卻穩定的做法,讓好習慣自動長大、壞習慣自然退場。


ree


B = M A P:行為的公式

福格博士提出了簡單卻強大的公式:B = M A P


B 代表行為(Behavior),要讓行為發生,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

  • M 動機(Motivation):我為何想做?

  • A 能力(Ability):這件事有多容易做?

  • P 提示(Prompt):什麼在此刻提醒我做?


當行為處在「動機 × 能力」的行為線之上,且有提示出現,行為就能啟動。


換句話說,沒有提示,再高動機、再強能力,行為也不會發生。


ree


從「自責」到「設計」

傳統思維常把習慣失敗歸因於人:你不夠努力、不夠自律。福格則把失敗歸因於環境與任務設計不當


這令我想起「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然而,許多人卻把沒有達成目標而當作自我意志力薄弱,而意志消沉。曾經的我也是這樣。


但真相是如果一件事門檻太高(能力)、提示不存在,再怎麼靠意志力硬撐,也只會掉回舊模式。真正的重點,是如何把任務縮小到「不可能失敗」,再把它放進日常提示裡。



微習慣:小到不可能失敗

書中最重要的方法是 微習慣(Tiny Habits)。它的公式是:

After I (錨點),I will (極小行為),and then (慶祝)

例子:我刷牙後(錨點),會做 1 個深蹲(極小),然後對自己比個讚(慶祝)。


這樣的設計,讓「開始」變得極簡單,也讓大腦因為慶祝而記住這份正向情緒,讓習慣逐漸累積、擴張,最終推動更大的轉變。


而在對付壞習慣時,福格並不建議正面硬撐,而是利用模型反向操作:調整提示、降低能力,或用新行為取代舊行為。這種繞路與迂迴的方式,比單靠意志力有效得多。


最後,他也提醒,行為設計不僅能用在自己身上,更能應用於幫助他人。

透過設計環境和系統,讓好的行為更容易被採取,進而帶來真正的改變。

ree


慶祝:情緒才是習慣的養分

在福格的模型中,動機、能力與提示是影響行為的三大元素。值得注意的是,傳統上我們常把重點放在「動機」,但福格提醒,動機其實最難掌控,應該最後再考慮。相反地,更務實的做法是先設計好「提示」,再降低行為難度,最後才處理動機問題。


福格也指出,情緒的正向回饋是習慣能否成長的關鍵。


特別強調「慶祝」,他指出情緒的正向回饋是習慣能否成長的關鍵,他用一個詞來形容這種感覺:Shine(發光感)


當你在完成一個微小動作後,立刻給自己一個正向回饋,大腦會快速把行為與愉快感連結起來。這不是幼稚,而是神經科學:

習慣的養成,本質上是「情緒回饋的學習」。

心理學視角:補充三個理論


① 實作意圖(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心理學家 Gollwitzer 提出的「實作意圖」強調,把抽象的願望(我要更健康、我要更專注)轉化成具體的 「如果…就…」語句,會大幅降低遺忘與拖延。


例如:

  • 抽象願望:「我要多運動」

  • 實作意圖:「如果我放下牙刷,做一個深蹲」


這樣一來,大腦不需要額外消耗決策能量,而是自動啟動行為。這和 Tiny Habits 的「錨點語法」不謀而合:

把新行為綁在舊習慣上,形成最自然的觸發。

② 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Deci 與 Ryan 的「自我決定理論」指出,人類行為長期維持,需要三種心理需求:

  • 自主感(Autonomy):覺得這是我自己選擇的,而不是被迫的。

  • 勝任感(Competence):覺得自己能做到,並逐漸掌握。

  • 連結感(Relatedness):覺得和他人或更大的價值相連。


微習慣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特別強化了「勝任感」。當我們完成一個小到不可能失敗的行為,會迅速得到成功感。


這種「我辦得到」的經驗,會讓我們更願意持續。若再加上自主選擇的行為內容(例:我喜歡的運動形式)、或和朋友一起打卡分享(連結感),習慣的黏性就會更強。


ree

③ 習慣回路(Cue-Routine-Reward)


習慣研究經典的「提示-行為-獎賞」模型(Cue-Routine-Reward)告訴我們,習慣的本質是一個閉環。

  • 提示(Cue):刷牙、開電腦、放下手機。

  • 行為(Routine):做一個深蹲、寫三行待辦、深呼吸一次。

  • 獎賞(Reward):立刻慶祝,感受到成功的情緒。


Tiny Habits 的厲害之處,在於把這個閉環縮到最短:行為發生後幾秒內就注入「正向情緒」。心理學研究證實,越即時的獎賞,越容易被大腦記住並強化。


這就是為什麼慶祝看似小事,卻是習慣真正長大的養分。



四象限診斷:找到對症下藥的方式


  1. 動機高 × 能力高:小心完美主義卡住開始。做小就好,避免拖延。

  2. 動機高 × 能力低:降低難度,先拆成 30 秒、1 次行為。

  3. 動機低 × 能力低:換一個更輕盈的切入點,建立成功感。

  4. 動機低 × 能力高:增加吸引力,例如誘惑綑綁(只在運動時聽喜歡的音樂)。


這四種狀況,幾乎涵蓋了我們面對習慣改變的日常困境。


ree


我的實作筆記


我自己試過三個超小的習慣配方:

  • 刷牙後 → 做 1 次深蹲 → 說「Nice」

  • 開電腦後 → 打 3 行今日任務 → 手指彈一下慶祝

  • 泡咖啡時 → 30 秒呼吸 → 微笑一下


這些行為小到幾乎不用成本,但日積月累卻帶來很明顯的改變:每天都會累積一點點「成功感」,而這正是動力的來源。



改掉壞習慣:反向使用 MAP


福格模型也能用來處理壞習慣:

  • 移除提示:把零食收進櫃子,把手機移出臥室。

  • 降低能力:讓壞習慣變麻煩,例如拔掉遊戲機插頭。

  • 削弱動機:提前看劇透、降低誘惑吸引力。

  • 用新習慣替代:把「上廁所滑手機」換成「上廁所聽一首歌」。


不是硬要跟壞習慣對抗,而是設計一個更容易被選擇的新路徑。



把改變當成設計

讀完《設計你的小習慣》,你會發現:改變不是靠拼命,而是靠設計


當你把行為切到最小,把提示放在最自然的錨點,再用情緒慶祝鞏固,大腦就會自動幫你放大這些好行為。


習慣一旦被設計成「不可能失敗」,改變就會從今天開始,然後一點一滴,長成你想要的人生。


ree


📌 立即實作小挑戰

放下手機 → 做 1 次深呼吸 → 微笑一下。

恭喜,你已經完成今天的第一個成功。


謝謝你看到最後,如果您喜歡我的文字,真的感謝您的支持!您也可以請我喝一杯咖啡 ☕️ 我會很開心喝到這杯咖啡 👉 hcoff.ee/gladysblog 下次見~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