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改變大腦,輸出改變世界-《最高學以致用法 Output》
- Gladys
- 7月10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
📖 看完一本書、上完一堂課、聽完一場講座,當下熱血沸騰,彷彿世界突然清晰了許多。
但幾天後,你卻忘了自己到底學了什麼。
那些當下覺得「很有道理」的知識,彷彿只是路過你的腦袋,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我也一樣。
直到我讀了這本書 — — 《OUTPUT》,它讓我重新學會「如何學」。

💡 原來,我們都學錯了方向
這本書最震撼我的一句話是:
「輸入只能改變大腦世界,輸出才能改變現實世界。」
作者樺澤紫苑是一位精神科醫生,但他更讓人驚嘆的是他的「行動力」:
每天寫作 3 小時、每天更新 YouTube、一年出版 2~3 本書
同時還每月看 20 本書、10 部電影、出國旅行 30 天
他的時間管理和知識轉化能力,令人驚艷 — — 但他說,這一切的關鍵,只有兩個字:輸出
從2009年創立Channel至今已經有8768條影片,所以一年產出是500多條!每天都有1–2條(10分鐘以上)。OMG!

🎯「學以致用」的本質是「先輸出,再深化理解」
在書中,他用精神醫學和腦科學的角度,解釋了一個關鍵事實:
如果你在兩週內沒有把學到的知識用上三次,它就會從你的記憶中被清除。
所以,問題從來不是「我們學得不夠」,而是我們沒有用出來。
光是看、聽、記筆記,只是知識的「短暫停留」;唯有你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寫下來、教別人,這些內容才會從資訊變成能力,從理解變成改變。
什麼是「輸出」?不是你以為的那麼困難
在書裡,「輸出」被定義為三種行為:
說出來:和人分享你的心得、講出來你學到的內容
寫下來:寫筆記、寫心得、寫推文、寫部落格(我今天剛剛讀完這本書,現在立馬寫一下讀後感!)
行動出來:將觀念應用在生活、工作中
很多人會以為要「寫一篇很完整的心得」、「錄影片分享」才算輸出,其實,只要你能講五分鐘這本書講了什麼,就已經是深度的輸出了。

學習的真正模式:輸入 → 輸出 → 反饋 → 再輸入
《OUTPUT》提出一個重要觀念:學習不是直線,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循環。
每一次輸出後的反思(反饋),才是讓你發現盲點、重組知識的關鍵。
想像一下:你讀完一本書 → 分享心得 → 發現別人聽不懂你說的 → 意識到自己理解不夠清楚 → 回頭再讀 → 再講一次
作者還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範本架構:Before、發現、To-do。讀完一本書之後,先寫下「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再寫下「讀了這本書之後,我發現…」,最後寫下「今後,我打算做…」。
例如我拿起《Output》這本書的Before,是想著如何提升我的輸出能力,因為最近在建自己的個人網站。讀了這本書之後,我發現原來有這種輸出技巧,今後,(雖然做不了像作者這樣的輸出狂人)我打算同步做更多社交媒體的輸出,例如不限於文字,也可以做圖片、影片等。
這樣的過程,比單純讀十本書有效十倍。

✍️ 作者推薦的七個輸出訓練法(我親試過,真的有用)
設定具體目標:不要說「我要多學一點」,而是「下週寫出一篇讀後感」
做筆記,但只寫你不懂的地方
練習 200 字內的摘要,強化你的提煉力
用「教人的心態」學習,即使沒人要聽也沒關係(我的Medium?)
寫日記,整理你今天學到的三件事
主動在社群分享觀點,哪怕只是一則限動
每週檢視一次自己的成長與卡點
我自己實踐的是每天記三件「今天輸出了什麼」的事,真的幫助我察覺學習的成效,也意外多了創作靈感。
這不是一本「知識書」,而是「行動指南」
《OUTPUT》最打動我的,是它不像一般的知識書那樣只是提供理論。它給的是具體、可行的做法。
每一章節都只有數頁,每一個輸出技巧都有實例說明,圖文並茂,閱讀起來極為輕鬆,但內容卻扎實到讓人想一邊看一邊馬上開始動手。
為什麼我推薦這本書給你?
如果你常常學了很多,卻覺得沒什麼用
如果你總是看完一本書就忘
如果你很想開始創作、分享,卻總是不知道怎麼開頭
如果你總是在「吸收」,卻沒有時間「整理」
那麼,《OUTPUT》這本書,很可能會是你人生的轉捩點。

最後想對你說:
在資訊氾濫的時代,知識不稀缺,能行動的人才稀缺。
與其一再等待「學夠了再開始」,不如今天就從一次輸出開始 — — 寫一則心得、錄一段語音、跟朋友聊聊你學到的事。
就像書中的理念:
「學習的終點,不是記住,而是用得出來。」
這句話,我想送給還在努力學習、也渴望改變的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