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拒絕被支配的勇氣》:改寫你人生劇本的那一刻,從你決定相信什麼開始

  • 作家相片: Gladys
    Gladys
  • 17小时前
  • 讀畢需時 3 分鐘
ree
你不是因為過去的創傷成為今天的你,而是因為你相信了某個故事,並持續扮演那個角色。

你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

再怎麼努力,人生就是在原地打轉。


你想改變,但總是莫名卡住;你有夢想,卻總覺得「我可能不配」。


這些卡住、停滯、自我懷疑,其實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正在無意識地演出一套早已寫好的劇本


我在讀鈴木敏昭的《拒絕被支配的勇氣》時,像是被狠狠點醒:原來,我們大多數人,不是被現實困住,而是被自己相信的「成見」支配著活著。


我們不是活在現實裡,而是活在「相信的故事」裡

書中提到:「客觀現實並不存在,只有你意識所創造的現實。」


你認為自己沒自信、不夠好、無法成功,這些其實不是「事實」,而是你選擇相信的「版本」。

而更可怕的是,我們很早以前就被植入了一套「禁止令」 — — 像是:

  • 不可以成功

  • 不可以有情感

  • 不可以思考

  • 不可以被看見

  • 不可以存在


這些限制,可能來自家庭、教育、社會期待,但我們早已不自覺地,把它們當成了真相,並根據它們,寫下了人生的劇本。

你的人生,也許就是一段反覆失敗的「舊劇本」

書裡有一個說法很震撼:「你今後的人生,會跟以前一模一樣。因為你在不知不覺中寫下了劇本,並且一直照著演出。」


也就是說,你的拖延、害怕、人際困擾,並不是偶然,而是你早已設定好會這麼做。你可能曾說過:「我就是這樣的人」「我改不了」 — — 但其實,那不是你的本質,只是你信了太久的一段自我定義。


ree

要改變人生,先從懷疑自己的「理所當然」開始

我們為什麼會那麼容易相信「我就是這樣」?因為我們依賴的成見,往往有三種「包裝」:

  1. 科學與客觀資料(如心理測驗、診斷標籤)

  2. 頭銜與地位(「老師說我⋯」「公司不看重我⋯」)

  3. 常識與輿論(「大家都這樣」「社會就是這樣」)


但正如書中提醒的:「成見的根據,往往還是成見。」


一旦你察覺到這點,你會開始對自己說的話、對現實的認知,產生一種溫柔的懷疑。這懷疑不是否定,而是騰出空間,讓你重新寫劇本。

改變自己,從「身體」開始,也從「語言」開始

書中很特別的一點是,它把心理改變具體落實到生活細節:

  • 換個姿勢站立,喚醒自我感受力

  • 深呼吸,安撫不安的自我定位

  • 練習微笑或放鬆表情,重啟內在安全感


此外,書中還建議我們改變口頭禪。


我們太容易說出:「反正我也不會⋯」「可是我沒時間⋯」「但是我不夠好⋯」這些語句像無形的鎖,悄悄限制了你的人生選擇。下一次,不妨試著停頓一下,換成:「雖然⋯但我可以試試⋯」

「我做不到」的背後,藏著「我其實很想」

你說自己沒毅力,可能是因為你太想被看見卻怕失望。你說自己不敢改變,可能是因為你太渴望真正的自由。


書中提醒我們:做不到的想法,背後常藏著一個「被禁止的渴望」。


這時候,請和你的內在小孩(Inner Child)對話。那個被忽略、害怕、不敢說話的你,正等待你的安撫與接納。


透過「Empty Chair」練習,你可以坐在一張空椅子前,把自己當作孩提時的樣子,說說心裡話,聆聽那個曾經渴望、卻因禁止令而噤聲的你。


你會驚訝,原來我們真的有自我療癒的能力。


ree

真正的改變,不是你變得多努力,而是你決定相信什麼

你可以選擇相信:

  • 我值得被愛

  • 我可以一步一步練習信任

  • 我不是被過去定義的人,而是由我正在建構的未來定義的人


正如書中呼應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人不是因為過去的原因而活成現在的樣子,而是朝著他相信的『目的』前進。


你不需要「變成更好的自己」,你只需要決定想活成誰

這本書不是教你怎麼成為完美的人,而是提醒你:你有權利選擇,不再演那個讓你痛苦的劇本。


你不需要一直扮演懂事的、堅強的、努力的角色,面對所有人生難題。你可以嘗試重新寫下新的場景、新的對白、新的選擇 — — 因為你才是編劇。


只要你願意停止演出那個舊劇本的角色,就是你真正自由的開始。


ree

如果你也正想擺脫那些讓你窒息的劇本,歡迎訂閱我的 Medium和我的個人網站Gladys Blog,與逾千位朋友一起重寫人生的藍圖。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