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創造力不是爆肝出來的:頂尖創作者都在學懶螞蟻效應 Lazy Ant Effect

  • 作家相片: Gladys
    Gladys
  • 8月8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最近在陪小孩做暑期作業,剛好讀到一個故事說螞蟻很勤勞。


他們問我為什麼螞蟻會這麼努力,這個問題令我想了很久,對呀螞蟻為什麼這麼努力,牠們就沒有會偷懶的嗎?還是從小到大聽的故事差不多才讓我默認牠們很勤勞?


於是我便上網看看,結果發現了這篇文章-“40% of Worker Ants Are Actually Lazy Slackers, But They Have Their Reasons”(有 40% 的工蟻其實都在耍廢?但牠們這麼做有原因!)

所以解答一開始的問題,螞蟻真的都很勤勞嗎?我們可能誤會牠們了!


ree

螞蟻真的都很勤勞嗎?我們可能誤會牠們了!

從小我們讀寓言故事,螞蟻總是被塑造成努力工作的典範──夏天搬糧食、冬天躲起來享成果。但現實中的螞蟻世界,遠比你想像的複雜。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昆蟲學者 Daniel Charbonneau 曾在 2015 年做過一項觀察研究,發現一件令人震驚的事:即使螞蟻巢穴看起來忙碌又高效,其實有將近40%的螞蟻整天都沒在幹嘛

Charbonneau 描述這些「低活躍分子」時直白地說:「牠們就只是坐著不動,有時候偶爾會做點像是照顧卵、打掃巢穴之類的事,但大部分時間是完全無所事事。」


研究團隊一開始還以為這可能是輪班制度、季節變化、日夜節律造成的,但經過排除各種可能後,他們得到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結論:


👉 有些螞蟻,天生就比較擅長「耍廢」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科學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在這個被認為最「勤奮」的昆蟻社會裡,懶惰,反而是一種有機制、有比例的存在。


ree

🐜 什麼是懶螞蟻效應?

來自日本北海道大學的研究團隊在觀察螞蟻群體行為時,也同樣發現了一個令人意外的現象 — — 即使在高效、有秩序的螞蟻社會中,也總會有那麼幾隻「懶」螞蟻。


牠們不像其他螞蟻忙著搬運食物、修築通道,反而像是無所事事地遊蕩、觀察,甚至會停下來「發呆」。但當研究人員故意切斷食物來源後,那些原本勤奮的螞蟻陷入混亂,而這些「懶」螞蟻卻展現出驚人的洞察與應變能力 — — 牠們早已探索過新的路線與資源,並能迅速帶領整個蟻群渡過危機。


原來,這些「懶螞蟻」其實不是偷懶,而是將注意力放在探索、偵察與策略思考上。牠們不是沒做事,而是在做你看不見的事。


ree

懶不是拖延,而是選擇「用腦」行動

這個現象被稱為「懶螞蟻效應」(Lazy Ant Effect),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在任何團隊或組織中,不是所有價值都來自「忙碌的樣子」。


在以「KPI、加班、行事曆排滿」為榮的現代工作文化中,我們容易誤把「勤快」當成唯一的貢獻指標。然而,創意來自空白、策略來自沉思、系統性創新來自於跳脫日常的視野。這些能力,都不容易出現在一個永遠在追 deadline 的思緒裡。


比爾蓋茲曾說過一句話:「我喜歡把困難的工作交給懶人,因為他會找到最簡單的方式完成它。」表面上看似幽默,實則藏著深層管理智慧。


ree

你是「懶螞蟻」嗎?這些跡象可能是你的超能力

你可能是組織中的「懶螞蟻」,如果你:

  • 不擅長多工,但總能看出問題的根本;

  • 不喜歡在瑣事中忙碌,更喜歡整理流程與優化系統;

  • 比起埋頭苦幹,更擅長「觀察、思考、連結」;

  • 你在會議中說話不多,但一開口就讓大家安靜;

  • 別人覺得你閒,你卻知道自己正在消化、鋪排下一個重大改變。


懶螞蟻並不等於效率低落,而是選擇將心力放在最關鍵的地方。這種人,往往是組織中的洞察者、創新者與預言者。

如果你是主管,該怎麼看懂「懶螞蟻」?

許多創新企業都逐漸意識到,單純的「執行者」並不足以因應快速變動的市場。更需要那些看似不在「第一線」,卻能預見方向、統整資源的人。


對領導者來說,更重要的不是追問:「這個人看起來有多忙?」而是問:「這個人解決了什麼我們沒看見的問題?」


想像一場戰爭,領軍的將軍若也像士兵一樣天天衝鋒陷陣,誰來布局與策劃?


ree

給所有「懶螞蟻」的鼓勵

在這個什麼都講求「即戰力」的世界,你也許會懷疑自己是否「不夠勤快」;也許曾被誤解、被低估。但請記住:有些人天生就不是為了打掃戰場,而是為了設計整個戰局。

願我們都能為自己,也為團隊,留下一點空白、一份深度、一段沈默的時光。那可能不是效率的浪費,而是未來的燃料。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字,真的感謝您的支持!您也可以請我喝一杯咖啡 ☕️ 我會很開心喝到這杯咖啡 👉 hcoff.ee/gladysblog 下次見~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