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為什麼我總是不想睡? — — 從心理學看「入睡焦慮」與人生目標的失序

  • 作家相片: Gladys
    Gladys
  • 5月22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你並不獨單


最近看到一條有鄭容和與Young K的訪談節目,說入軍隊後睡得很好的片段,然後不少人也指出進入軍隊真的因為紀律,每天的安排而身體變好了。這令我反思到底自己是甚麼時候開始睡得不好的呢。(開始處:25:00–26:00)


如果你和我一樣,曾經試過明明已經很疲倦,卻遲遲無法入睡嗎?你並不獨單,甚至可以說是現代人的通病。腦海裡盤旋的不是昨天的對話,也不是明天的行程,而是一種模糊卻沉重的感覺:我不想迎接新的一天。


這種入睡困難不僅是生理的,更是心理的。心理學中稱這種現象為「睡眠焦慮(Sleep Anxiety)」,而當我們深入探討它的根源時,往往會發現一個令人心痛的事實:我們對生活感到迷失,甚至失去了迎接明天的動力。


什麼是睡眠焦慮?

睡眠焦慮(Sleep anxiety)是指對入睡的恐懼或擔憂。您可能會害怕入睡不著或無法保持睡眠。有些人也對睡眠有明顯的恐懼,稱為睡眠恐懼症(Somniphobia)。他們可能認為睡覺時會發生不好的事情,或者他們不應該睡覺,因為他們需要保持警惕和警覺。


睡眠障礙和焦慮等精神健康障礙往往同時出現。如果您患有焦慮症( Anxiety disorder),您可能會發現很難入睡或保持睡眠。同樣,如果您有睡眠障礙,您可能會在睡前感到焦慮或恐懼,因為您擔心自己無法得到所需的休息。一種情況通常會使另一種情況惡化,因此感覺就像一個永無止境的循環。


而焦慮症是美國最常見的精神健康障礙,影響約 4000 萬人。研究表明,大多數患有焦慮症等精神疾病的人也會出現某種形式的睡眠障礙。


ree



睡眠焦慮不只是「睡不著」

睡眠焦慮是一種對睡覺本身產生擔憂的狀態。你可能會害怕自己又會失眠、醒來後還是疲憊,或者害怕在半夜驚醒、心跳加速、思緒混亂。這些不安的情緒本身就足以阻礙入睡,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根據美國克利夫蘭診所的定義,睡眠焦慮可能伴隨以下症狀:

  • 在晚上感到心悸、呼吸急促、肌肉緊繃

  • 入睡前腦中反覆出現煩惱

  • 害怕夜晚、怕夢境或怕失去控制

  • 白天精神不濟,影響情緒與專注力

但更深層的問題是 — — 我們為什麼害怕入睡?


ree



我們恐懼的,其實是「明天」

許多心理學研究發現,睡眠困擾往往與白天的焦慮密切相關。而更精確地說,很多人真正恐懼的,不是夜晚,而是「醒來後還要再面對一樣無望的一天」。


在心理治療中,這種現象常見於:

  • 目標失焦:沒有明確的生活方向或目標,覺得每一天都只是重複。

  • 意義感缺失:工作或生活中感受不到價值與成就,對未來感到麻木。

  • 情緒低落:患有輕度或中度抑鬱症者,常有「不想醒來」的念頭。

  • 完美主義焦慮:對明天的表現有極高期待,因此對入睡感到壓力。


入睡前是我們最「赤裸」的時刻。當一切外界干擾消失,我們終於只能面對內心。而如果心裡裝的是空虛、無力、或對未來的不安,這些情緒就會在黑夜中被放大,令人難以安眠。


ree



入睡困難,是潛意識對生活的反抗

榮格曾說過:「當內在沒有被覺察,它就會以命運的形式出現。」對某些人而言,睡眠困難並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種潛意識的控訴 — — 我的生活已經無法再這樣下去了。


許多個案會說:「我不知道為什麼不想睡,明明身體累得不行。」但當深入探索時,常常會發現一些共通點:

  • 生活中缺乏掌控感,覺得一切都由外在決定

  • 不喜歡白天的自己,甚至討厭自己要扮演的角色

  • 感到孤獨,或在人群中無法被理解

  • 認為無論多努力,結果都不會改變

這些深層的心理狀態會投射在入睡前的時刻。因為潛意識知道,一旦入睡,就代表要再一次進入那個無法呼吸的日常。


ree



怎樣從心理層面重建睡眠的安全感?

心理學家們發現,僅僅靠改善睡眠環境(例如換床單、關燈、關手機)可能不足以解決根本問題。相反,我們需要從認知、情緒與行為三個層面重新調整。

A. 認知層面:重新理解「明天」的意義

  • 嘗試每天寫下三件你值得期待的事,即使只是「喝杯熱咖啡」或「和朋友聊天」。

  • 回顧過去曾讓你感到有意義的時光,思考:那時的你在做什麼?是否可以重拾?

  • 寫一封信給「一個月後的自己」,描述你希望那時的生活樣貌,並將這封信放在枕頭旁。


B. 情緒層面:允許自己「不完美地存在」

很多入睡焦慮來自於一種「我不能再失敗」「我明天一定要表現好」的壓力。請記得:

  • 你已經盡力了。

  • 你有權利感到累、迷失、甚至厭世。

  • 睡眠不是責任,而是人類的基本需要。

冥想、寫日記、或用語音記錄下你的真實感受,都能協助你釋放白天累積的情緒。


C. 行為層面:建立「心理上的睡眠儀式」

比起單純的洗澡或泡茶,更重要的是讓大腦知道「現在可以放下了」

  • 固定一個「心理下班時間」(例如晚上 10 點後不再談論工作或目標)

  • 聽同一段音樂、點同一種香氣,作為身心的「放鬆開關」

  • 不躺在床上滑手機,而是閱讀或靜坐,讓床與「安心入睡」產生連結


ree



如果你真的很難入睡,請不要獨自面對

睡眠焦慮常常與焦慮症、抑鬱症等心理困擾共生。如果你發現自己持續一個月以上都有難以入睡、半夜驚醒、情緒低落等狀況,請尋求心理治療或專業諮詢


心理治療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 CBT-I(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能協助你:

  • 辨認哪些想法與行為干擾你的睡眠

  • 建立新的睡眠模式與儀式

  • 將床鋪與「休息」重新建立連結

你不是懶惰、不是脆弱。你只是累了。


ree



你害怕的不是黑夜,而是無意義的日出

許多人以為失眠是生理問題,但其實更可能是一個訊號:你的人生方向出了問題,而你自己也知道,只是還沒說出口。


入睡困難,是一種對現實的抗拒。當我們的生活充滿動力、連結與意義時,睡眠會自然回來。因為你知道,明天是值得被迎接的。


願我們都能安心入睡,因為我們知道:醒來,是一種選擇。


ree

如果你正在經歷與睡眠有關的焦慮,請記住:你並不是孤單的。睡眠焦慮雖然令人困擾,但透過理解、覺察和合適的支持,我們可以逐步找回內在的平靜與夜晚的安穩。


身心是彼此交織的,焦慮與失眠常是一體兩面。我希望這篇文章能為你帶來一點點理解與安慰,也邀請你繼續關注我,未來我會分享更多關於心理健康、睡眠修復、焦慮調節與自我療癒的內容。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