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命很痛苦!」被情緒勒索的兒子的成長告白
- Gladys
- 7月2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作為一個在中華文化下長大的人,我所接受的教育是把情緒藏起來,然而,這種方式卻令越來越多人出現了情緒病的問題。
近日因為城中的事,令到不少人向我查詢關於情緒勒索與情緒控制的辦法。在細心聆聽大家的故事後,讓我重新再思考到底情緒勒索是甚麼一回事,對個人影響又是怎樣呢?

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英語:Emotional blackmail 或 FOG)是由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在2004年發明的一個詞彙。其意指一種無法為自己負面情緒負責並企圖以威脅利誘迫使他人順從的行為模式。
FOG為指的是恐懼(Fear)、義務(Obligation)與罪惡感(Guilt)之首字母縮寫。當一個人被他人控制時,所呈現一種不舒服的狀態,進而有可能做出多餘舉動,澄清、果斷、據理力爭,將有很大機會突破此狀態。
一位朋友跟我說他很想離家出走,因為再也受不了他母親對他所說的話。他說:
「打從我有記憶以來,每次當我有一個新的想法時,母親總會先打壓我的念頭,然後又說沒關係你自己決定,但當你決定後我也有我的決定。無論是學的興趣班、想進的學校、想考的課目、畢業後想做的工作,她都會「無微不至」地打擊我,用言語攻擊我,甚至令我懷疑自己是不是一個完全無用的廢物,只能靠「家用」去生存。我的生命很痛苦。」

關係依存自尊
當我聽到這時,不禁輕嘆了一聲。在華人社會中,情緒勒索似是早就流在血液中,不用學習的一套技巧。與此同時,華人社會為了「避免口角與鬥爭」,更是經常會說反話,或是技體上與口中陳述的是兩回事,其實這也是情緒勒索的一種。這種情緒勒索通常是一些與我們有密切關繫的人,或是有權威性例如長輩、老闆等等。
著名荷里活女星Jennifer Aniston出生自單親家庭,由於她的母親Nancy Don是模特兒的關係,對她的女兒要求十分嚴苛。特別是由於Jennifer Aniston體質易胖,Nancy Don經常對她冷嘲熱諷,母親對她的歇斯底里與情緒勒索令二母女的關係變得十分差。
被壓力壓跨了的Jennifer Aniston後來更是與她的媽媽斷絕了關係,直至在2016年母親去世之前時才原諒了母親。

由於是與我們密切關繫的人,對方知道你害怕關係會結束、害怕被討厭、總是覺得自己要做點什麼,才不會被淘汰或丟掉,所以會以對方的需要為第一,然後把自己壓得甚麼也不剩。但是,在中華家庭成長的我,很明白那種與父母不可避免的爭執與不可避免的關係。
其實每個人都想得到父母、至親的認同與愛,明白與包容。可是,由於成長環境影響,有一部分的朋友會把自尊(Self-esteem)建立在他人之上。
這種把自尊建立在他人身上的人,心理學家 Knee 等人在2008年的研究報告中稱之為「關係依存自尊」(relational contingent self-esteem CSE)者,會為愛、為工作、為重要他人,變得患得患失。這些人擔心的後果經常不會發生,卻因為一次又一次的犧牲,把自己困在那個恐懼的迷霧當中。

為親密關係解立情緒的界限
說了這麼多,到底如何可以解決呢?每一次來與我傾談的朋友其實我也會很欣賞他們,因為他們發現了自己的問題並努力去尋找解決的方法。
明白是第一點,也是重中之重。許多人都以為自己最了解自己,但其實一人生都在重新認識自己。當我們開始了解自己時,便能夠去處理與外界、與對方的問題。
1)打破循環
在處理情緒勒索時,首先我們要打破這一個壞循環,分清一條屬於自己的界線,不要被著鼻子走。我們必先學習當對方在情緒勒索你時,應該如何去停止,抽身去看看到底發生了甚麼事。其實我們大可不必急著去回應,如果你氣急敗壞地立刻回應/抗爭,你便繼續在這何壞循環中。
2)自我安撫情緒,不讓對方控制自己情緒
繼而,當你跳出了這個循環我第一步時,我們便可以靜下來審視一下自己的情緒,以及安撫一下自己的焦慮。因為以往我們因為太過著重對方的關係而錯把不停的遷就對方甚至因為不對方預期而產生了罪惡感。在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獨立冷靜地去思考一下自己的處境,不能入這個情緒勒索的循環當中。

3)嘗試理性溝通,不再重入循環之中
當大家的情緒比較平穩的時候,你便可以找個機會與他溝通,並作出回應。如果對方並不想與你冷靜討論,那麼我們便回到上面的兩點吧!
其實當情緒勒索者每一次都會有一種乘勝追擊的感覺,但當我們學習到如何去打斷他的循環,他終有一天便會不得不改變他的做法。但是,人的性格是不容易改變的,無論是我們與對方也一樣,所以大家都要做好心理準備去作一個長期的改變。
同時我也希望無論你有否被情緒勒索,我們每天也需要審視自己,特別是正視自己的情緒。在現今社會下,大家都很容易忽略自己的情緒,以為有情緒是一樣不好的東西。
其實每個人面對不同的事也會產生不同的情緒,與其過份壓抑他,不如找他出來好好去與他相處,不竟我們是要與自己活一輩子的,你說對吧?

如果你也曾經在情緒中載浮載沉,希望這篇文字,能成為你片刻的岸。我在找一群願意一起練習內在成長的夥伴。如果你也想為自己的心靈準備一份食譜——👉「歡迎追蹤我,留言告訴我你想餵自己的靈魂吃些什麼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