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重慶祝失敗:從搞笑諾貝爾獎,到我們不敢說出口的卡關
- Gladys
- 8月22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8月過了一大半,而每年的9月都是我其中一個最期待的月份(因為我是Apple粉絲?)差不是!是因為每年9月都會舉辦的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s)!
如果你還不是會員,也沒關係~可以先到免費訂閱,讓每天的閱讀更有收穫。
這個獎項很特別:它不頒給最成功的研究,而是頒給最「失敗」、最古怪、最讓人哭笑不得的科學發現。獲獎者能得到十萬億元的獎金 — — 只不過是已廢除的辛巴威幣,約值港幣三分錢。
但就是這個看似「惡搞」的獎項,卻揭示了我們對「失敗」最深的恐懼與偏見。

為什麼我們願意慶祝科學的失敗,卻不敢訴說自己的?
搞笑諾貝爾獎的宗旨是「先讓人發笑,再讓人思考」。它頒給過這些研究:
用磁鐵讓青蛙懸浮(2000年 物理學獎)
分析樹鼩的唱歌音域(2021年 生物學獎)
考證被馴化的馴鹿為何更怕聖誕老人而非北極熊(2023年 生物多樣性與保護獎)
這些題目看似荒謬,卻都是科學家耗費心血、「認真失敗」的成果。我們願意為這些「失敗」鼓掌大笑,卻對自己人生中那些卡關、迷茫、燒光資金的夜晚絕口不提。
為什麼?

失敗的「門檻」:你得先成功,才有資格講失敗
我們習慣的敘事,永遠是「失敗」為「成功」服務:
「我負債百萬,但現在年收千萬!」
「我被開除,後來創業上市!」
「我考砸三次,最後考上哈佛!」
這些故事表面勵志,卻悄悄劃下一條紅線:你得不僅要好,還要夠好,才有資格回頭講自己爛過。
於是,還在失敗中的人學會沉默。我們吞下眼淚,藏起焦慮,等待某天能將痛苦包裝成「轉折點」再說出口。
但問題是:如果我們永遠等不到「成功」的那天呢?

科學界開始擁抱「失敗」,而我們呢?
值得思考的是,連最追求「正確」的科學界,都在改變對失敗的態度:
劍橋的 PubPeer:學者專門分享實驗失敗與理論錯誤
矽谷的 FailCon:創業者輪流上台,只講燒光資金、產品沒人買的焦慮
企業內的「失敗分享會」:規則是不能說「我後來成功了」,只能說「我卡在這裡,還沒想通」
他們發現:坦白失敗,反而加速解決問題;真誠脆弱,比完美形象更能建立信任。
因為錯誤可以是貢獻,迷茫可以是禮物 — — 只要你願意讓它被看見。

練習「誠實地爛」,才是真正力量的起點
這個社會是一座沒有「中場休息」的舞台。我們被期待永遠光鮮亮麗,永遠向前衝刺。
但人其實是在中場時刻 — — 當我們承認「我不行了」、「我不知道」的時候 — — 才真正開始成長。
你可以這樣開始:
對自己誠實一點
「我現在很迷茫,但我正在努力。有人也這樣過嗎?」
不用急著加「但我會更好」,停在「我正在摸索」就很好。
對別人溫柔一點
當朋友說:「我最近很累……」
別說「你要撐下去」,試著說:「我懂。我也常常這樣。要不要聊聊?」

失敗不是成功的墊腳石,它就是人生本身
搞笑諾貝爾獎提醒我們:失敗可以好笑,可以深刻,可以值得慶祝 — — 無需附加條件。
請不要等到「成功」才講你的故事。你此刻的迷惘、挫折與不安,本身就是最真實的價值。而我們,需要更多這樣「還在路上」的聲音。
—
謝謝你看到最後,如果您喜歡我的文字,真的感謝您的支持!您也可以請我喝一杯咖啡 ☕️ 我會很開心喝到這杯咖啡 👉 hcoff.ee/gladysblog 下次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