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8月已至:在「半」的哲學裡,找回生活的呼吸感

  • 作家相片: Gladys
    Gladys
  • 8月1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昨晚吃飯的時候,媽媽告訴我不要去怎樣慶祝她的生日,而外婆在旁邊也說怎麼2025年過得這麼快?對的今天是小妹媽媽的生日,借這一小部份位置跟她說一聲生日快樂。🎂


站在2025年8月1日的門檻上,我忽然意識到一個有趣的數字遊戲 — — 這一年已經悄悄流走了58.3%的時間。這個略顯精確的百分比背後,藏著一個更溫柔的事實:我們正站在「過半」的微妙時刻。


這不僅是時間的數學分割,更是一種生活的隱喻,提醒我們在奔跑與停駐間尋找平衡的藝術。

首先,我想大家跟我深呼吸3次:吸(4秒)~憋氣(7秒)~呼(8秒)。


ree

工作與休憩:現代人的蹺蹺板

在東京一家創意工作室的牆上,我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我們工作時像永遠不會疲倦,休息時像從未工作過。」這種極致的切換或許正是當代人的生存困境。過去的七個月裡,我們是否也陷入了這樣的二元對立?


我認識一位軟體工程師,他嚴格執行「52–17法則」 — — 每專注工作52分鐘,就強制休息17分鐘。起初他擔心這樣會降低效率,但三個月後,他的產出反而提升了30%。這不是時間的魔術,而是「半半哲學」的實踐:讓專注與放鬆像呼吸一樣自然交替。


試著在本週規劃工作時,刻意留出「空白間隙」。這些看似浪費的片刻,往往會成為靈感湧現的縫隙。


ree

數位與類比:重新校準生活比例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2025年平均每人每天解鎖手機167次,比五年前增加了23%。我們的大腦正在被訓練成「半自動化」狀態 — — 一半注意力在現實,一半漂浮在數位空間。

在很多媒體都在說日本會大地震的7月,我獨自前往京都工作。我在(故意)迷路的途中,遇到一位傳統染布匠人。


他的工作室沒有Wi-Fi,只有一台老式收音機偶爾播放著爵士樂。當我稱讚他的專注力時,他笑著說:「不是我不分心,是我選擇讓某些科技停在生活的一半距離之外。」


或許我們不需要極端的數位排毒,但可以嘗試「半連線」模式:每天設定幾個「飛行時段」,讓手機真正回歸「電話」的本質。你會發現,那些以為會錯過的重要訊息,其實大多可以安靜等待。


ree

成長與停駐:生命的辯證法

植物學中有個現象叫「生長停滯期」,看似沒有新葉長出時,其實根系正在地下默默擴張。人生的過半時刻,也需要這種看似停滯的積累。


我的朋友莉莎在七月結束了為期半年的「職業空白年」。當初她離開高薪工作時,許多人都說這是「浪費時間!」「你的CV(履歷)怎麼辦?」。但現在回看,那正是她最豐盛的季節 — — 學陶藝、讀完差不多20本閒書、甚至開始寫詩?這些「無用之事」反而重塑了她的職業視野。


當你覺得下半年應該「趕進度」時,不妨也規劃些「無目的時光」。就像孩童時,舅舅教我們畫的中國水墨畫總教我們「不畫的地方」(留白),因為那些不著墨處,往往是最有呼吸感的部分。


舅舅的畫作
舅舅的畫作

半滿的智慧

站在八月的開端,與其焦慮於時間流逝,不如練習「半滿」的視角:早晨的咖啡喝到一半時,感受香氣最濃的時刻;工作到中途時,體會心流狀態的愉悅;甚至在人際關係中,學會在理解與被理解之間保持舒適的張力。


2025年剩下的42%時間,不必全部填滿。就像日本金繼修復術,那些看似破碎的裂痕,用金粉修補後反而成為最獨特的部分。生活的智慧,往往藏在「過半」之後的從容裡。


ree

此刻,我的咖啡正好喝到一半。杯沿上的唇印和逐漸冷卻的溫度,都在提醒我:美好的事物,既不在起點,也不在終點,而在「過半」時的那份自知與自在。


分享給一位朋友,或許他正困在「全速前進」的焦慮裡;在留言區寫下你的「半半哲學」,我們都在學習如何活得更有呼吸感。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字,真的感謝您的支持!您也可以請我喝一杯咖啡 ☕️ 我會很開心喝到這杯咖啡 👉 hcoff.ee/gladysblog 下次見~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