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注意力剝削」時代:你的生命力,正在被誰給偷偷奪走?

  • 作家相片: Gladys
    Gladys
  • 8月18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最近聽了一個有關注意力的訪問 — The War for Your Attention》,訪談的主角是美國評論人Chris Hayes。當中的切身感受令我不得不立馬把腦中的思緒整理並分享出來。

如果你還不是會員,也沒關係~可以先到我的個人網站看看這篇文章,順便免費訂閱,讓每天的閱讀更有收穫。

每天打開手機(可能此時此刻的你也是),你可能只是想看一眼訊息,卻不知不覺在 Instagram、YouTube 或 TikTok 上滑了半小時(有人在我的Blog滑我也會挺開心的)。等你回神時,不僅手上該做的事情還沒完成,腦袋甚至比剛開始更疲倦。


我們常以為這只是「自己不夠自律」,但事實遠不止於此。心理學與媒體研究都指出,注意力已經成為現代最稀缺、最值錢的資源。換句話說:我們的分心,並非偶然,而是設計出來的結果

ree

兩種注意力:被劫持的神經反應

心理學家 William James 在 19 世紀就區分了兩種注意力:

  1. 自願注意 (Voluntary attention/ Active Attention):需要意志力的專注,例如閱讀一本書、寫報告。

  2. 被迫注意 (Involuntary Attention/ Passive Attention):由外界刺激自動觸發,例如聽到玻璃破裂聲、看到螢幕閃動的通知。


在生存環境中,被迫注意是我們的保命機制 — — 它讓人類能在危險時立即反應。然而,今日的數位平台卻正是利用這種「神經捷徑」來奪走我們的注意力:震動、紅色小點、即時通知,全都針對這種深層反應量身設計。


結果是:我們的專注力一次次被打斷,卻還以為自己「選擇」去看手機。


ree

賭場效應:社群平台的「間歇性強化」

有時候滑手機時,我覺得自己像是被困在一個看不見的賭場裡。螢幕一亮,就像拉了一次拉霸機:會不會有人回覆訊息?會不會有新的讚?會不會有最新的爆料?


這個遊戲沒有終點。我們不停刷新,滑下去,再滑下去。而且,我們甚至不是遊戲的玩家,我們只是被消耗的籌碼。


心理學家 B. F. Skinner 的 操作制約理論 揭示了「間歇性強化」的威力 — — 當獎勵來得不規律,人就會更容易上癮。


這正是拉霸機和賭場的原理: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次拉桿會不會中獎,因此更難停手。社交媒體的「按讚數」「留言」「追蹤通知」也是同樣的機制。你不知道下一則貼文會收到多少回應,於是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刷新。


這不是你的意志力薄弱,而是行為心理學在你身上被精準地套用。

ree

社交比較:為什麼網路評價那麼刺痛?

網路上,陌生人的一句話,可能比現實生活中親近的人還刺痛;一個你從未見過的人,留下一個評語,卻能讓你想上想下好幾天。奇怪的是,我們明明不認識他們,卻讓他們決定我們的心情。


也許這就是網路最殘酷的地方:我們被拉進了一場巨大的「注意力競賽」,卻從來沒有準備好要承受這麼多的目光。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Leon Festinger 提出 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人類天生會透過與他人比較來理解自我價值。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多只與熟識的人比較。


但在網路世界,我們卻突然與全球無數陌生人進行「無止境的比較」。這種比較放大了嫉妒、不安和羞愧,也讓「陌生人的一句惡評」能在心理上產生與親友批評同樣的刺痛感。


正如 Chris Hayes 在訪談中所說:我們正在經歷「全民名人化」 — — 每個人都可能被陌生人關注或評價。這種注意力本該屬於明星的心理壓力,如今卻被大規模地複製到一般人身上。


ree

注意力資本主義:誰在從中獲利?

時間還在,但注意力不在。於是生活變得稀薄,好像什麼都做了,卻什麼都沒真正經歷。


法國社會學家 Yves Citton 曾提出「注意力經濟 (attention economy)」的概念,強調注意力已成為新的競爭資源。對科技公司而言,你的專注力就是商品,他們透過廣告販賣這份商品,越能讓你停留越久,平台就越能賺錢。


換言之,你的分心並不是失敗,而是有人刻意的「成功」。

奪回注意力練習

既然我們的注意力正在被「剝削」,那麼我們能做的不是完全拒絕科技,而是學會 有意識地奪回選擇權。以下幾個方法來自心理學研究與行為設計:

  1. 環境設計 (choice architecture)

    把社群 App 放進資料夾或主畫面之外,降低「自動點開」的衝動。

  2. 時間區塊 (time blocking)

    刻意安排「專注時段」與「放空時段」,讓大腦回到自願注意,而不是一直被迫反應。

  3. 正念練習 (mindfulness)

    學習觀察「注意力被拉走的瞬間」,不立刻反應,而是覺察:此刻是自己想要的選擇嗎?

  4. 數位界線 (digital boundaries)

    就像為飲食設定界線一樣,設定「睡前一小時不上網」或「用餐時不滑手機」。

最後的思考:注意力就是生命

我們常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正如矽谷傳奇創投家的投資心-納瓦爾.拉維肯(Naval Ravikant)所說,或能更準確地代表:「注意力就是生命」。因為我們的時間不只是流逝,它被放在什麼上,就決定了我們過著怎樣的人生。


我想我也還是會忍不住滑開手機。但偶爾,我會強迫自己把手機放到另一個房間,然後給自己一個無干擾的小時。那個小時裡,我會真的聽見風吹的聲音,會真的把一段話寫完,會真的感覺自己活在「此刻」。


或許,這就是一點點的奪回。我們不一定能逃離這場遊戲,但至少能在其中,留下一些屬於自己的時光。


科技平台或許能奪走我們的片刻專注,但能否守住注意力的方向,仍然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


ree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字,真的感謝您的支持!您也可以請我喝一杯咖啡 ☕️ 我會很開心喝到這杯咖啡 👉 hcoff.ee/gladysblog 下次見~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