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你在拯救誰的劇本? —理解與走出白騎士綜合症(White Knight Syndrome)

  • 作家相片: Gladys
    Gladys
  • 8月20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最近在跟一位久未聊天的朋友講起大家的「感情史」,當中也提到發現他每天都為了如何幫助伴侶、家人甚至是同事而煩惱。雖然說幫助別人是好事,但過份地想拯救他人,有可能與「白騎士綜合症」有關?

後來我發現原來這個概念沒有很多人聽過,所以今天也與大家分享一下~

如果你還不是會員,也沒關係~可以免費訂閱,讓每天的閱讀更有收穫。

在心理學領域裡,「白騎士綜合症」(White Knight Syndrome)是一種以「拯救他人」為核心的行為模式。這類人往往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幫助他人身上,深信「他人的幸福必須由我來守護」,甚至無法忍受看見別人痛苦,總覺得自己有責任出手相救。


他們的愛,看似無私高尚,實則是用「犧牲自己」換取存在感的交易。真正想拯救的,往往不是對方,而是那個自己。

ree

三種白騎士:當拯救成為枷鎖

根據心理學家 Mary C. Lamia 的觀察,白騎士常被童年經驗塑造出一套「我存在,是為了他人」的信念,並可大致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 過度擔憂型:被內疚感綁架的「童年家長」

這類白騎士常在成長過程中被迫提早成熟,像是從小照顧弟妹、安撫情緒不穩的父母。他們學會將責任扛在肩上,內心總有個聲音說:「如果我不幫忙,事情就會崩潰。」他們在人際關係中會過度投入,無法分清界線,容易陷入情緒耗盡。


2. 脆弱型:用幫助換取存在感的「情感乞丐」

這種白騎士無法忍受「自己不被需要」的感覺,於是傾向與問題多、依賴性強的伴侶建立關係。在幫助對方的過程中,他們獲得了價值感和控制感,彷彿只要不斷付出,愛情就不會離開。但這段關係往往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礎上,對方一旦好起來,他們就會陷入「我還重要嗎?」的焦慮中。


3. 恐懼型:用控制掩飾創傷的「暗黑騎士」

這類白騎士表面上是付出者,實際上卻潛藏著強烈的不安全感。他們會用幫助作為控制的手段,不允許對方犯錯或擁有獨立選擇權,實則源於對失控與被遺棄的恐懼。這類人往往曾經歷被背叛、被忽略的童年創傷,於是以拯救之名行操縱之實。


ree

陰影的投射:心理學與影視作品的交織

榮格的「陰影理論」指出:我們會將內心不願承認的部分投射到他人身上。白騎士在某種程度上,是在他人身上看見了自己不敢直視的脆弱,於是選擇「拯救」對方,來化解內心的痛。


電影《有人喜歡藍》(Blue Valentine)中的男主角就是一個典型的白騎士角色。他愛上了正處於低谷的女孩,並深信只要他努力付出、包容、陪伴,就能治癒她的傷。


但事實是,對方從來沒準備好一段成熟的關係,他們的關係最終以破裂收場,留下滿身傷痕的他,質疑自己是否還有價值。


ree

影集《這就是我們》(This is us)中,年輕的 Jack Pearson 亦是白騎士的化身。他總是強忍自己的情緒,無限包容酗酒的父親與後來情緒崩潰的妻子。


他把家庭放在第一位,但卻忽略了自己的心理需求。觀眾喜愛他無私的愛,但隨著劇情推進,也開始看見他壓抑的代價 — — 那些沒被照顧的情緒,最終以焦慮與失控的方式反撲。


ree

白騎士的救贖:從拯救他人到照見自己

Mary C. Lamia 在《The White Knight Syndrome: Rescuing Yourself from Your Need to Rescue》一書中提到,白騎士之所以難以跳脫「拯救循環」,是因為這份慣性提供了一種「心理庇護」。他們將他人的困境視為舞台,藉此逃避面對自己的空虛、焦慮與創傷。


真正的療癒,始於意識到:你不需要靠救人來證明自己的價值。當你停止扮演拯救者,也就停止了對自己的苛求。學會說「這不是我的責任」,不是冷漠,而是學會分清情感邊界。


正如榮格所說:「與其做好人,我寧願做一個完整的人。」(I’d rather be whole than good.)只有當你遇見內在的黑暗,才能真正照亮他人。真正的白騎士,不是奔赴火場的人,而是先願意走入自己內在迷宮的人。


ree

你不是誰的救世主,但你可以成為自己的太陽

白騎士的內心,其實是住著一個孤單的小孩。他拼命想證明「我是有用的」,卻常常在救人之後,留下被忽略的自己。


我們需要明白:有些人成長的課題,不是我們該承擔的。有些愛,無需證明。你值得被愛,並非因為你做了多少事,而是因為你就是你。


停止拯救,是一場回家的旅程。從他人的故事中退場,把焦點轉回自己的靈魂。當你真正擁抱了那個無須取悅誰的小孩,你才會發現:


真正的英雄,不是那個拯救世界的人,而是那個終於學會溫柔擁抱自己的你。


ree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