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心中沒有幸福感,所以也看不見幸福

  • 作家相片: Gladys
    Gladys
  • 9月3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昨天在刷Youtube時看到松柏仁波切的一句話:「心中沒有幸福感,所以也看不見身邊的幸福,也不會活得幸福。


如果你還不是會員,也沒關係~可以先免費訂閱,讓每天的閱讀更有收穫。

這句話讓我停下來,反覆思索許久。


仁波切也曾說過,佛教其實是一門「心的科學」。當我把這句話放進心理學的語境裡,才發現它和許多現代理論不謀而合。

ree

誰是松柏仁波切?

堪布松柏仁波切,一位來自雪域的大成就者,七歲出家,始學伏藏、手印、本尊金剛法器及儀軌。歷經八年潛修顯密佛學與修行,由八千多位僧眾中脫穎而出,取得特優佛學博士學位,並獲法名 — 堪布 松柏仁波切。


仁波切在二十三歲時,經貝瑪格桑法王的慎重推薦,擔任「桑耶寺」金剛上師之大任,成為該寺多年來唯一最年輕、博學的金剛上師。


在因緣際會下,仁波切前往歐洲的挪威、德國、英國、瑞典、丹麥、西班牙,以及日本、澳洲、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弘揚佛法,並成立「桑耶寺佛法學會」,發願要把佛法傳播全世界。

ree

幸福,為什麼那麼難感覺?

我們常常以為,只要有了某些條件 — — 一份好工作、一段穩定的關係、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 — — 幸福就會自然到來。可是,為什麼許多人明明擁有了這些,卻依舊覺得空虛?


心理學家 Daniel Kahneman 提出過「享樂適應」(Hedonic Adaptation)的概念:人類會很快習慣環境中的好事與壞事,新的幸福條件往往只帶來短暫的快樂。


這也意味著,外在條件本身並不足以支撐長久的幸福感。


ree

幸福是一種「心的習慣」

仁波切說「心沒有幸福感,就看不見幸福」,對應到心理學,就是「選擇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當一個人內心被焦慮、比較與恐懼佔據時,大腦的注意力會偏向威脅與不足,而不是美好與滿足。

結果就是-幸福就在眼前,卻像被過濾掉了一樣。


佛教講「轉念」,心理學則稱之為「認知重評」(Cognitive Reappraisal):學會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例如:

  • 抱怨工作壓力 → 轉念成「這代表我還有能力被需要」。

  • 擔心孤單 → 轉念成「這是我學會與自己相處的機會」。

幸福,不是外在增加了什麼,而是內心改變了什麼。


ree

幸福感的三個心理學練習

那麼,如何培養這份「幸福的心」?以下三個方法,既有佛教「心的科學」味道,也有心理學的實證支持:

  1. 正念呼吸(Mindfulness Breathing)


    每天花五分鐘專注於呼吸。研究證明,正念能減少焦慮,提高幸福感。

  2. 感恩日記(Gratitude Journal)


    每天寫下三件值得感恩的小事。這能重新訓練大腦,把注意力從缺乏轉向豐富。

  3. 接納不完美(Acceptance)


    接納此刻的不完整。心理學家 Carl Rogers 提到:「當我願意真誠地接納自己時,我才開始改變。」幸福並非追求完美,而是擁抱當下。

ree

幸福,其實從來沒有離開過

佛教提醒我們:幸福是一種內心的修持。心理學也告訴我們:幸福是一種可以透過練習而增強的能力。


仁波切的那句話,對我來說更像是一面鏡子:當心被塵埃覆蓋,幸福就算存在,也無法被看見。當我們願意慢慢清理這扇窗,幸福自然會顯現。


或許幸福從來沒有離開過,只是我們還沒準備好去擁抱它。

謝謝你看到最後,如果您喜歡我的文字,真的感謝您的支持!您也可以請我喝一杯咖啡 ☕️ 我會很開心喝到這杯咖啡 👉 hcoff.ee/gladysblog 下次見~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