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為什麼越自律越焦慮?如果自律讓你感覺像懲罰,快停下來,你的大腦正在求救!

  • 作家相片: Gladys
    Gladys
  • 7月22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真正的自律,從溫柔而非強迫開始


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可以免費訂閱我的個人網站Gladys Blog,與逾萬位會員一起共創一場溫柔的文字革命。


最近跟一位朋友在聊天,她把她一天吃的食物拍照結我看,老實說比我一餐還少。認識她20年,從小到大她都以「瘦」與「美」為人生目標。她告訴我自律的強大,自律的各種好處。這讓我突然在想自律到底是什麼。


「自律」一直被視為一種高尚的品格。從古老的修道院生活到現代的效率工具,從軍事訓練到社群媒體上的「5點起床挑戰」,人們似乎都默認:只有壓抑慾望、克制情緒、強行堅持,才能實現目標


然而,近年神經科學與心理研究卻開始指出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我們對自律的理解,可能正在傷害我們的大腦,並在扭曲我們的生活節奏?

ree

當你「逼自己自律」,你的大腦正在受苦

2023年,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進行了一項神經實驗,受試者被分成兩組進行相同的健身計劃。


第一組使用嚴苛的語言框架,如「我必須堅持」「我不能失敗」;第二組則被鼓勵用自主選擇的語言來面對行動,例如「我選擇這樣做」「這對我有幫助」。


6週後的大腦掃描顯示,前者的杏仁核 — — 大腦中與恐懼與壓力反應相關的區域 — — 體積增大了11%;而後者的海馬體 — — 負責學習與記憶的新生神經元則增加了19%。


這個實驗清楚地說明,當自律是基於壓迫與懲罰時,大腦實際上正進入求生狀態,並非進步狀態

ree

現代社會中,自律常常是焦慮的偽裝

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監控與演算法操控的時代。許多人一邊批評社群媒體讓人分心,一邊卻選擇用更加嚴苛的打卡App、運動手環或學習計時器來「強迫」自己前進。


這些工具表面上在幫助我們自律,實際上卻不斷讓我們的內在動機受損,產生倦怠與焦慮感。哈佛商學院的研究也發現,當人們受到外部監控式的壓力時,他們的內在驅動會下降37%。自律從來就不是別人對你說該做什麼,而是你從心裡選擇怎麼活。


更複雜的是,在社群平台上,自律逐漸演變成了一種表演。人們分享自己的早起、健身、進修日常,彷彿誰能「逼自己多一點」,誰就更值得被肯定。


然而,神經科學研究指出,這種被社群驅動的自律,其實與成癮行為極為相似。當我們獲得讚與關注時,基底核會釋放多巴胺,帶來快感;而當我們「中斷」計畫,甚至只是不如預期時,大腦的島葉皮質竟會產生與實體疼痛相似的感受。於是,我們逐漸不是在追求健康的節奏,而是掉進一種由「打卡」與「懊悔」構成的回圈裡。

當一個人為了追求自律(discipline)而設定過高、過嚴格、缺乏彈性的標準,導致出現焦慮、壓力、自我否定甚至失控感的心理狀態。

這種焦慮不是因為「缺乏自律」,而是過度追求自律本身就變成壓力源。他們會在看到行事曆時就心跳加速,無法享受休息,甚至將正常的疲勞解讀為個人失敗。這樣的狀態,並不是成功的象徵,而是一種慢性自我壓抑的結果。

ree

真正有效的自律,是與身體與情緒合作,而不是對抗

與其不斷用懲罰推動自己,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讓自律變得溫和、持續、貼近自己的節奏?

事實上,許多成功企業與心理研究都指出,真正能長久維持自律的人,採取的往往不是軍事化的「英雄模式」,而是「園丁心態」 — — 他們懂得觀察自己的節奏,調整策略,而非一味要求自己「撐過去」。


以Adobe為例,當他們允許員工設定「彈性專注時段」時,創造力指數提升了42%。這告訴我們,自律不必建立在壓力上,也可以建立在好奇與自我理解的基礎上。

一位具備園丁思維的人,會在高能量時段適度收手,保留「意猶未盡」的動力;在低能量時,允許自己降低基準,以維持神經可塑性與一致性。他們不再用「成敗」評估每一天,而是用「是否貼近我的節奏」來衡量進度。

ree

在情緒管理上,認知脫鉤技巧(defusion)也能協助我們停止過度責備。當腦中冒出「我又失敗了」的念頭時,試著對這個聲音命名:「這是杏仁核在過度保護我」,再將這句話視覺化,例如想像它被放進一個漂流瓶中隨水流遠。最後,問自己:「此刻,什麼選擇對我最滋養?」這樣的覺察與轉換,可以大大降低內耗與自責。


而從MIT的實驗也顯示,微小、即時的正向獎勵,比長期延遲的回報更能讓大腦建立穩定習慣。換句話說,讀完一本書後聞聞自己喜歡的精油、完成報告後轉筆放空一分鐘、健身後看一段輕鬆的貓咪影片,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快樂,其實才是讓習慣長久不崩潰的真實燃料。

讓自律成為與自己和解的過程

想讓這一切變得具體,我建議可以從幾個日常練習開始。例如更新你的「晨間儀式」:與其逼自己洗冷水澡、列下繁瑣的待辦事項,不妨用重力毯按壓90秒,讓身體釋放催產素(擁抱超過8秒就會釋放幸福荷爾蒙催產素),進入安全狀態;寫下一件「今天我可以允許自己做不好的事」,降低預期焦慮;或是優先完成你今天最期待的一件事,讓多巴胺成為推力而非壓力。


也可以用簡單的表格追蹤一週的能量波動,觀察自己一天中的高效時段、情緒干擾、注意力走神的時間與模式。理解自己的節奏,遠比硬性調整來得有效。


再進一步,每個月選擇一天「故意叛逆」(我最愛的一天),打破日常,做些與習慣相違的選擇。這會促使大腦產生更多 theta 波,增加創造力與行為彈性。

ree

最深層的自律,是對自我節奏的深刻傾聽

如果你每天都需要用紀律來懲罰自己,可能不是你不夠自律,而是你正在背叛自己真正的節奏。那些真正能長期自律的人,並不以完美為目標,而是擁有兩個核心信念:允許短暫失控,才能獲得長期掌控;學會與情緒共處,才能真正走得長遠。


下次當你又想「逼自己撐過去」時,請先問自己:

「如果這是我最愛的人,我會要求他這樣做嗎?」

如果答案是否,那你也不該這樣對待自己。


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可以免費訂閱我的個人網站Gladys Blog,與逾萬位會員一起共創一場溫柔的文字革命。

留言


bottom of page